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投考了。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我是工人,非常乐意去。我觉得我是工人,三联书店一定愿意让我去。结果,人家给我回信说要的是大学生。所以,我这一次‘投机’没有投到。再后来人民出版社在上海招考,我这一次就变成大学生了,因为我在市内的新闻专科学校读书。上海人都是很滑头的,我自己刻了一个图章‘学习报’,说“介绍本报记者沈昌文前来应考’。我考得也不错,就到北京来了。当年三联书店没有录用我,多年以后我当了三联书店的总经理。”
又问当年在编辑部里煮红烧肉的事,他乐了:“当时《读书》杂志和三联书店都非常穷,就用电饭锅烧一锅红烧肉请兄弟姐妹吃。我喜欢做饭,一直到现在。我们家里有重要客人的时候,我太太就打电话给我,要我做饭。家常便饭就是我太太做,我太太是北京人,擅长包饺子,不会做菜。我是穷人出身,从十三岁我就做学徒了,当做饭的人的下手,所以会做饭。王世襄做饭不得了,我后来跟他学了不少。他告诉我一条经验就是,做饭必须自己买菜,必须要早晨菜市场刚开的时候,就去挑最新鲜的菜。挑回来以后,自己洗、切,然后下锅炒,这样才能做出像样的菜来。我当时在人民出版社工作,他当时住在芳嘉园里,我早晨陪他去买菜,他骑一个自行车出来,带一个菜篓。王世襄做菜是‘大家’了,但是有一道手艺我实在是学不会的。王世襄做菜经常买两斤,只挑其中最好的半斤用。那我不行,我小家子,我最多是买两斤菜扔掉半斤烂的。”
对“不是在饭馆里,就是在去饭馆的路上”这个说法,他更有得说了:“大多跟我有联系的作家都‘好吃’。不‘好吃’的,我们就慢慢引诱他,让他‘好吃’。所谓不‘好吃’,不是他不爱吃,是因为饮食习惯。我的老长官陈原先生是广东人,老家口味重。有一次我陪他到沈阳去,辽宁教育出版社请他吃饭,他就告诉我,那才是老派广东菜,他对港派的广东菜一点也看不起。有一次,我办得不是很妥当,我请王蒙吃大闸蟹。我发觉,王蒙平时很爱吃,但是一吃大闸蟹,他速度特别快。我们上海人就意识到了,大闸蟹吃得快的话就是他不能欣赏其中的奥妙。我一想,他是北方人,我怎么请他吃大闸蟹呢?南方人吃大闸蟹的时候,特别是女士,要把大闸蟹里边每一个细微的地方都‘考察’到啊。”
沈昌文:谈情说爱当编辑(2)
1979年的一天,几个读书人聚在陈原的病房里商量办一份杂志。大家觉得噩梦醒过来之后该有一个园地,让读书人抒发他们的情怀,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呼唤被压抑或被歪曲了的良心。这个园地,便是一份讲真话不讲官话的杂志。陈原曾撰文回忆当时众人的共识,那就是:“开垦一个破除迷信,破除偶像崇拜,有着‘独立之人格’和‘自由之思想’的园地。不讲大话、空话、套话、废话,不崇尚豪言壮语,不夸夸其谈,不随风倒,也不凑热闹,保持冷静客观头脑,独立思考。不把自己装扮成为人师表那样道貌岸然,自然、朴素、平等,完全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杜绝棍子!”(陈原:《界外人语》)这一年的4月,“以读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杂志”《读书》创刊。陈翰伯、陈原、范用、冯亦代、史枚、倪子明、丁聪等历经沧桑的文化老人,为这份杂志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激情。一年后,沈昌文进入《读书》编辑部。
李怀宇 现在谈到80年代读书和思想界的历史,少不了要谈《读书》这本杂志。许多人都会说,你编的时候是最好看的。
沈昌文 《读书》是这样的,我是躬逢其盛而已。《读书》创办的时候,我还在干别的。一直等到1980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我才加入《读书》杂志。《读书》杂志已经出版了一些时候,我们那个年龄大概都算是“工作需要”吧(笑)。当时,陈原他们一些老人家已经把《读书》办成了,我只不过是接过手来,按照他们的路子走。我并不是很有文化修养,不是很干练。我的长处就是很“听话”,那些老头讲什么,我就做什么。“听话”到什么程度呢?最后是老头不讲,我也知道他大体什么意思了。或者讲一句话,我就知道他大概要说什么了。陈原老喜欢讲外国话,他的外国话大概就几个词,我就知道老头要说什么了,当然老头就很得心应手了。《读书》杂志的创意等,我都没有怎么出力(笑)。
李怀宇 当时的《读书》编辑部,好像一些编辑都不是文科出身,吴彬原来是工人,赵丽雅原来是卡车司机,后来都成了知名文化人,这种风气是怎样的?
沈昌文 当时《读书》奉行一条“干部路线”,这条路线现在当然不能用了,就是要“好人家”出身。所谓“好人家”出身,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家。招人的时候,像你们这种年龄的在当年没上过大学,都是经过“文革”,上山下乡。所以,我们选择的就是家庭成分比较好的。但是,我们的“家庭成分好”不是毛主席所说的“家庭成分好”,不是“贫下中农”、“工人子弟”,而是要知识分子家庭、文人家庭,这样,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很多文人。比如吴彬,她刚开始就叫我们叔叔阿姨,因为她是吴祖光的外甥女,在吴祖光家里长大的嘛。比如赵丽雅,她从小跟祖父母长大的,受了熏陶以后,能够写一手好的毛笔字。写信写得很好,写信的语言都不是工农兵语言,而是地道的知识分子语言,不仅是知识分子,而且是地道的“腐朽”的知识分子语言。这个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很受用,我也很受用。她给金克木教授、张中行先生写信,特别是张老,觉得很难有一个编辑能够这样给他写信。当时也招了一些有高学历的,反而在编辑工作上没有成就。这是当年《读书》一个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地方,今天当然用不到了。
李怀宇 这些人国学的功底深,西学方面有没有这样的人才?
沈昌文 西学方面没有找到人,主要依靠外边的,冯亦代、董鼎山这些西学的专家。当时的大知识分子也没有什么事情,他们也总来我们《读书》杂志看看、聊天,他们也很需要那种氛围交流,大家谈得来。
李怀宇 这种风气很重要,梁思成、林徽因的客厅、“二流堂”、王世襄的芳嘉园小院、黄永玉的万荷堂都是这样。大家不是同一个专业,在一起交流,有一种大的文化观念。
沈昌文 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要交流,我们就是不断地搜集研究这些事情,然后才想出一个题目来。所以,到现在我还欣赏,文化工作思想上要有一个这样的观念,要尽量吃饭、尽量可以说坏话,然后用不用稿子就是你的事情。这样,就比较容易成功,容易在圈子里树立影响。比如金克木教授,那都是几十年不说话的知识分子,到了这个氛围里就说话,他说起话来简直是不得了,聪明到什么程度啊,都握手说再见了,他还要说十五分钟,至少十五分钟。因为他的聪明用不完啊,肚子里东西太多,憋了很久。所以,跟知识分子特别是老知识分子打交道,必须采用这种松散的方式。
沈昌文:谈情说爱当编辑(3)
李怀宇 现在文化界多是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很少不同专业的人在一起,吃饭啊、聊天啊。这一辈人好像越来越没有这种观念了。
沈昌文 这个我倒是觉得遗憾,我觉得特别是做出版的,更不能专业分工。要善与人同,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交往,而且自己要甘心处于为人服务的状态。比如听大家讲话,谁说了一本什么书,我明天就要想办法找到这本书,跟他说去。赵丽雅最有这个本领了。这样子,完全不考虑目前的功利,都是为了长远的教化。对于出版来说,我还是相信,编辑要跟作者有一个长远的交往、文化上的认同,中外都是一样的。我在这一方面比较薄弱,不如赵丽雅他们,但是我也很努力,尤其是现在。比如明天我要跟一个作者吃饭了,我马上查Google,网上去查查他最近的想法,这样谈话才有共同点,拍马屁也能拍到点子上啊(大笑)。我要说出,最近李先生有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我又如何看法。我可以全部同意,也可以部分同意,这样才能谈得起来。所以现在比过去好多了,有Google、有百度了。过去没有,但是也必须要了解。
1954年,一位出版老前辈曾彦修,是你们广东来的大领导,他曾当过南方日报社社长,我是他的秘书,他教我们“以文会友”,我一直受用,做编辑就要“以文会友”。你肚子里没文,作者就觉得跟你没有意思。你送他什么他都不高兴,就不如送他一本书,他真的想看到的一本书,但是买不到,十几块钱比你送他一个花篮甚至别的好多了。文化人啊,都不计较这些事情,要在文化上有认同。1957年以前,那些老前辈在一起聊天,聊的都是“以文会友”、“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作家是衣食父母”、“拿来主义”这些话头,聊到的作家学者都是陈寅恪、陈登原、陈达、张荫麟、陈岱孙、吴文藻这些人。这些话头,我天天耳濡目染。可惜到了1957年话头都给打断。二十多年过去,基本上还是这么些人,又借着《读书》杂志把话头接上了。
李怀宇 从1957年到1976年大概二十年的时间,知识分子没有太多的园地去表达自己对文化的见解。改革开放了,正好有《读书》这样一份杂志,有这样一帮志同道合的人,有这样一个氛围。你是如何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的?
沈昌文 从新文化运动以后,知识分子都需要有自己的园地,我们就应该给他们自然地提供一些园地……我当时也是适逢其盛。我经常跟编辑还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说,我比你们幸福多了。你们现在苦恼的是,你们有一些开放的做法受到限制。我们在80年代做编辑,经常是上边跟我们说:“你们开放得还不够。”(大笑)这就应该感谢邓小平和胡耀邦同志。胡耀邦同志管我们最多,常常批评我们不够开放,我想你也应该很高兴挨这种批评吧(大笑)。以前有这种批评,现在是没有了。我赶上了好时候。改革开放应该就是这么过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啊。按说我的专长,我在编辑部多年负责的是马克思主义史,我特别研究苏共的马克思主义史,我当然是斯大林主义者了,不是任何异端思想。但是,真正让我转过来,还是改革开放的大形势。
李怀宇 那些老先生都经过五四新文化的洗礼,都知道什么是科学民主。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五四的文化气氛在1979年又回来了,那些老先生经历了那么多风雨以后,把那种风气带到《读书》这里来了?
沈昌文 是的,那些老先生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吴祖光先生和金克木先生他们风格就不一样,但思想是一样的;姿态不同,思想还是五四的。
李怀宇 当时《读书》杂志汇集了各种流派不同的意见,而不是办成小圈子内的同人杂志,你又是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
沈昌文 那些老先生非常注重各种流派的交流,不同的言论可以在一个杂志里进行讨论。我在《读书》杂志里边有一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就是远在一个穷乡僻壤的中学老师,看了我的文章给我反映,我觉得他的反映真好。所以,我对每一期的读者来信都非常注重,我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读者来信,看看读者有什么反响。这些读者中可能有的是甘肃某一个县的中学老师,而我在北京的大机关里,以前根本不会在意他们。但是后来看了他们的来信,发现他们的思路跟我们很合拍,大家容易取得共识。这样的来信我还保存很多很多,有时间的话,我还想重新整理,现在没有时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沈昌文:谈情说爱当编辑(4)
沈昌文主持《读书》杂志,按他的说法是“出于无能”:“好在编辑部里边实际办事的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小文化人’,胸无成竹,事无定见,学无定说,不受一宗一派拘束,更无一恩一怨羁绊,因而接受大文化人的种种指教窒碍甚少,关系容易融洽。我以后常说,我们的这种方式,可称‘谈情说爱’,办法是同各色各样的作者、读者交流思想感情,目的是从他们那里汲取知识资源。而所有这些,说得难听,实际上还是一种对知识资源的‘贪污盗窃’,只不过彼此都心甘情愿而已。”(《阁楼人语》自述)抱着开放的心态,《读书》注意介绍海外、港台的文化现象和思想。同时,沈昌文善于将《读书》杂志的资源转化为三联书店的出版资源。
李怀宇 你有时间的话,把跟这些人的交往再写一本书,不要只出一本《阁楼人语》哪。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很多搞外文翻译的,把外国的思想介绍到《读书》杂志里。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沈昌文 外来的东西开头真正得益于冯亦代先生。冯亦代先生是真正的外国通,他了解美国,写过很多东西,他本身也有很多研究。并且,他善于启发别人来做这些事情。更主要的是,他给我介绍朋友,于是就开了很多专栏。后来,朋友约得多了,一直影响到我们的图书。举个例子,比如《第三次浪潮》,我跟韩素音一起吃饭,我一点没有想起来要跟韩素音谈书。我就问韩女士:“我马上要到美国去访问了,你说我穿什么衣服好啊?”韩素音当然指点我,说:“你注意,第一要衬衫,第二要皮鞋。你不要以为披在外边的衣服要像样子,但是美国人最看重的不是这个,而是你的衬衫和皮鞋,这是身份的标志。”就在那次吃饭,她跟我讲了,美国出了一本书叫《第三次浪潮》,出版以后很有影响,大家都惊讶了。我们决心由此突破,大力引进新思潮。
从《第三次浪潮》开始是美国新思潮。后来,我接受了一个思想,这个思想现在对出版界还是有用:就是我们要研究这个新思潮的来源。因为,中国目前还处于很多新思潮的前身阶段,更别说十几年前。所以,我们中国的问题跟那个比起来,我们觉得太远不可及了。像现在考虑新左派的观点一样,我对新左派观点也很佩服了,但那是在美国,资本主义发达了,自由主义变成一个普遍观念了。任何一个观念都有错误的地方,如果社会上普遍自由主义观念占统治地位了,新左派思潮应该说是很有作用的。这个观点也是在很多老人家的启发下,我才开始做。一开始是房龙,房龙一下子轰动了,一本《宽容》出来,一印便是十五万册。现在很遗憾,三联不印房龙的书了,都给其他地方印了。我记得《宽容》有十个译本,他讲的都是资本主义中期的事情,对中国特别有用。可能在美国已经不需要讲“宽容”了,如果讲“不宽容”反而可能还能引起注意。对于中国,尤其是当年,特别有用。
李怀宇 你们那时候已经想到,三联书店可以借助《读书》杂志这个平台发展出版事业了?
沈昌文 对。主要是跟《读书》杂志连在一起,就是这些人,这些作者就是《读书》的作者。所以我现在还是主张,出版社要办杂志,通过杂志了解思想界的脉搏,最主要是知道脉搏,很多事情就可以做。当然,要有上面掌权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要把上面的精神跟各方面的思想协调好。然后出书,我们很堕落的思想是,看了我的书以后怕产生很激烈的冲突,怕产生很危险的思想。就让他去产生吧
一个一无是处的,被认为是废物和白痴家伙,把灵魂卖给了恶魔,能换取到什么?美色?力量?财富?权力? 颠覆这世界的所有规则吧,让我们遵寻着恶魔的轨迹 ...
魔族强势,在人类即将被灭绝之时,六大圣殿崛起,带领着人类守住最后的领土。一名少年,为救母加入骑士圣殿,奇迹诡计,不断在他身上上演。在这人类六大圣殿与魔族七十二柱魔神相互倾轧的世界,他能否登上象征着骑...
赵敏的娇蛮狐媚周芷若的举止优雅小昭的温柔体贴不悔的秀丽美艳蛛儿的任性刁蛮 一梦醒来,该是倚天屠龙的另一个新主角上场了...
成仙难,难于上青冥!修真难,没有法宝没有丹药没有威力巨大的符箓,没有强悍的天赋。但是自从有了位面商铺就不一样了,有了位面商铺一切都有了。什么,修真界最普通的洗髓丹在你那里是绝世神丹!什么,你们那个位面遍地都是各种精金矿物,精铁灰常便宜!前世走私军火的商人,今生在修真界同样要将商人当做自己终生的追求。我只是一个做生意的,修炼真仙大道只是我一个副业。成为位面商铺之主,横扫诸天万界。商铺在手,天下我有!...
一个被部队开除军籍的特种兵回到了都市,看他如何在充满诱惑的都市里翻云覆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个小千世界狂热迷恋修行的少年获得大千世界半神的神格,人生从这一刻改变,跳出法则之外,逆天顺天,尽在掌握!...